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书

耶稣

编辑链接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拿撒勒人耶稣
土耳其 伊斯坦堡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耶稣镶嵌壁画,上有“ICXC”四个字母,为 希腊文“耶稣基督”的缩写
出生公元前6年至前4年 [注 1]
  罗马帝国 犹太希律王国英语 Herodian Kingdom of Judea 伯利恒
逝世公元30至33年 (33至38岁) [注 2]
  罗马帝国 犹太行省 耶路撒冷
死因 处决
父母 玛利亚、 约瑟

耶稣(古希伯来语:ישוע‎,罗马化:Yeshua; 古希腊语:Ἰησοῦς罗马化:Iēsous;约前4年 [6]—公元33年 [7]), 东正教译为伊伊稣斯, 唐朝 景教译为移鼠翳数 [8],伊斯兰教译为 尔撒,摩尼教译为 夷数,亦称 拿撒勒人耶稣耶稣 基督等,是公元1世纪初期 以色列地(今 巴勒斯坦地区)的一位 犹太传道者和宗教领袖。

耶稣是世界第一大宗教 基督教的中心人物,被大部分 基督徒视为 神、 神的 儿子、 造物主 [9]、 救世主、 弥赛亚( 基督)及 最后审判者。 公元纪年(又称公元纪年或 基督纪年)以 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开始计算。

现代学界普遍认同 耶稣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公元30年左右生活在 以色列地,且对基督教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注 3],但对于基督教 福音书中的记载 与历史是否相符仍有争议 [12] [13] [14]

名号释义

[ 编辑]
圣经人物或地方名称
天主教译名 耶稣
新教译名 耶稣
正教译名 伊伊稣斯
伊斯兰教译名 尔撒
希伯来语 יהושוע
希伯来语转写 Yahushua
古希腊语 Ιησούς
希腊语转写 Iēsous
阿拉伯语 伊斯兰教:عيسى
基督教:يسوع
阿拉伯语转写 伊斯兰教:`Īsā
基督教:Yasūʿa

耶稣”一词音译自希腊语 [15],在《 新约圣经》中的 希腊语原文是Ίησους,这来自于希伯来名字“ 约书亚”( 希伯来语:ישוע‎) [16]。当时 希腊文是 罗马帝国的通行语言,最初的《新约圣经》就是用希腊文写成,这是当时 犹太人中一个常见的名字。)根据《 马太福音》记载,这个名字是天使启示下来的,天使向 马利亚宣告她要怀孕生子的时候,对她说:你要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因他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马太福音1:21)耶稣说:“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马太福音15:24)。耶稣以道成肉身的形式来到世人中间,带来得救的救恩与自由之福音。在他钉十字架,复活升天后再来之前,神恩膏耶稣这名成为大有能力的名,凡信他的人必归入耶稣这名,成为神的儿女。

耶稣被罗马帝国 犹太行省的 总督 本丢·彼拉多钉上十字架时,钉板上写着“犹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稣”,神预备耶稣为百姓的罪、世人的罪,这名成了犹太百姓与世人的中保(帮助者,辩护者)。当耶稣再来时,不再 道成肉身,不为罪,只为拯救,不再以羔羊的身份而是以 君王的身份。如经上所记:“像这样,基督既然一次被献,担当了多人的罪,将来要向那等候祂的人第二次显现,并与罪无关,乃是为拯救他们 [17]”。

基督

[ 编辑]

基督”的原文是 希腊语:Χριστός(转写为Christos),是 希伯来文称号“ 弥赛亚”( 希伯来语:מָשִׁיחַ‎,转写为māšîaḥ)的 希腊文翻译,是“受膏者”的意思。《 旧约》中多处提到君王、祭司在册立的时候要用油膏抹,称为“受膏者”( [18]), 旧约圣经意译为“受膏者”。在旧约《以赛亚书》和《但以理书》等多部先知书中,“弥赛亚”是先知所预言的解救万民的救主。《约翰福音》这么记载:

他(安得烈)先找到自己的哥哥西门,对他说:“我们遇见弥赛亚了(‘弥赛亚’翻出来就是‘基督’)!”(约翰福音1:41,圆括号内字是圣经原文,此处‘弥赛亚’原文是Μεσσίαν,是弥赛亚用希腊文音译,‘基督’就是Χριστός,是弥赛亚用希腊文意译)

耶稣基督有许多别的头衔和称呼: 麦基洗德、受膏者、 以马内利、 神的儿子、 人子、 道、中保、 大祭司、君王、万王之王、万主之主、羔羊、明亮的晨星(晓明)、 大卫的儿子( 大卫的子孙)、 大卫的根、 拉比或 拉波尼(老师的意思)、拿撒勒人耶稣⋯⋯等等。

耶稣有好几次说到“我是”:我是生命的粮 [19],我是世上的光 [20],我是好牧人 [21],我是羊的门 [22],我是道路、真理、生命 [23],我是生命,我就是复活 [24],我是葡萄树 [25]。此处的“我是”与“ 耶和华”这个名字有密切的关系,基督教认为这是 暗喻,表明耶稣就是耶和华,就是神。也与神性本就在每人心中的思想光谱接近。

圣经中的耶稣

[ 编辑]

耶稣生平主要记载在《 新约圣经》的 四福音书,在 罗马帝国时代的官方 历史文献上则只有零星的侧面记载。下面是圣经中记载的和基督教传统上所信的耶稣的生平。

早年

[ 编辑]

耶稣 基督本是 三位一体的永恒的 神的第二位格,称为 圣子。为了将人类从罪恶中拯救出来,他降世为人, 道成肉身,他是 旧约圣经所预言的 弥赛亚,就是受膏者的意思,因为他是神所膏的君王和大祭司。

在公元元年左右的 罗马帝国 犹太希律王国英语 Herodian Kingdom of Judea,由服从罗马皇帝 奥古斯都的犹地亚王 大希律王统治的自治王国,在 加利利地区的 拿撒勒城,有一位童贞女 马利亚已经许配了一个木匠 约瑟,还没有迎娶同房, 天使 加百列向她显现,宣告她将要由圣灵感孕,给他起名叫耶稣,因为他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拯救出来。约瑟是 大卫王的后代,是一个义人,因为马利亚的身孕,想把她暗暗地休了,经过天使向他说明而回心转意。

根据《路加福音》记载,因为当时的人口普查,所有的居民都须各归故乡,约瑟带着怀孕的马利亚前往大卫的城 伯利恒,客店里没有地方住,玛利亚在马厩产下耶稣,然后放在马槽里。那天晚上,天使向野地里的牧羊人显现,宣告主基督的降生,他们便来拜访耶稣,把天使论这孩子的话传开了。 东方的博士看见了他的星,带着礼物也来拜访。约瑟和马利亚在耶稣出生第八天按照摩西律法为他行了 割礼,并于出生四十天在耶路撒冷的 圣殿行洁净礼。

大希律王听到有一位要做犹太人的王的婴孩诞生,便要除灭他,约瑟受到天使的警告带着马利亚和耶稣逃往 埃及行省,大希律命令罗马驻军杀死了伯利恒城内及其四境所有2岁以内的男孩。 约瑟得知 希律·阿基劳斯继承他的父王为新的犹太分封王后决定前往加利利地区(由阿基劳斯的兄弟 希律·安提帕斯管治,大希律死后罗马帝国将他的王国拆散进行分封)定居 [26]。这也解释了耶稣为什么在 伯利恒出生但在 拿撒勒长大。根据《马可福音》与《马太福音》记载,耶稣他有几个 兄弟,分别是 雅各、 犹大、 西门与 约西,还有几个妹妹 [27] [28]

对于耶稣从出生到30岁左右出来传道的这近三十年时间,福音书提及的很少。

传道

[ 编辑]

30岁时,耶稣在 约旦河接受 施洗约翰的 洗礼,并在旷野四十天禁食 祷告,其间胜过魔鬼的若干试探,往后开始在故乡 加利利一带开展传道工作,有很多人跟随他,他在信徒当中亲自拣选了 十二位门徒。耶稣表示他是神的儿子,用浅近而生动的话语,包括 许多比喻,宣扬 天国的福音。并施行神迹,比如医病和赶鬼,让人可以信他。这过程中,他与犹太宗教领袖产生了很大的冲突,耶稣在 安息日也医病;他接近当时为犹太社会所鄙视的罪人,如税吏、外邦人、犯奸淫的妇女,予以安慰鼓励,并向他们传讲福音;他批评犹太宗教领袖的形式主义和假冒伪善,这些宗教领袖仇视他,开始计划要杀他。

耶稣的传道可以看作有两方面,一是关乎神学的,主要是关于他自己的身份,和天国的降临,可以说是如何爱神;一是关乎道德的,可以说是如何爱人。

  • 耶稣自称是 天父的儿子 [29],与天父原为一 [30],信他的人会永远不死 [31],他是道路、真理、生命,不借着他,没有人能够到天父那里去 [32]
  • 天国近了,人应该悔改 [33],信从福音 [34],应当爱神并且爱人 [35],当天国降临的时候,悔改信从耶稣的人会享有祝福与永生 [36]
  • “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自己就要那样对待他人”是耶稣替律法和先知所作的总结 [37]
  • 不可仇恨,要爱邻舍如同自己,甚至要爱自己的仇敌,为逼迫自己的人祷告。 [38]
  • 不可贪求金钱,也不要忧虑吃什么、穿什么,要先求 神的国和 神的义,因为我们需用的东西神都会看顾。 [39]
  • 不可自以为聪明,要柔和谦卑 [40],有小孩子的样式 [41]
  • 不可炫耀善行和虔诚,博取人的荣耀 [42],但要做世上的光,让人通过我们的好行为,将荣耀归给神 [42]
  • 不要论断人,免得我们被人论断,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再去掉弟兄眼中的刺。 [43]
  • 不可自以为义,要悔改。 [44]
  • 不可将 摩西律法 形式主义化,比如坚持 安息日不可治病,因而延误了病情。但要坚守律法的爱,神爱人的总纲。 [45]

受难

[ 编辑]
耶稣受难像, 彼得罗·佩鲁吉诺(Pietro Perugino)画作,1482年

耶稣传道约有三年的时间,在约公元30年左右的 逾越节前夕,最后一次进入 耶路撒冷,受到群众的欢迎。耶稣和门徒一起吃逾越节的晚餐,这成为他 最后的晚餐。这中间他为门徒洗脚,嘱咐他们也要这样彼此服侍;预言自己将要受难,门徒将要四散;为门徒祷告,应许 圣灵会降下;设立 圣餐的圣礼。关于圣餐的设立,《路加福音》如此记载:

耶稣又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掰开,递给他们,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也应当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 新约,是为你们流出来的”。(路加福音22:19-20)

当时犹太的宗教领袖,包括圣殿祭司、 法利赛人、文士,对耶稣非常憎恨,以三十两银子收买了十二门徒之一的 犹大。他带领卫兵在 客西马尼园找到耶稣,以亲吻耶稣为暗号,把耶稣抓捕。耶稣的门徒 彼得( 天主教 思高译本译为 伯多禄)拔刀削掉祭司仆人的耳朵,耶稣阻止他说:‘收刀入鞘吧!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 [46]耶稣在治好了那人之后,终于被抓走了。

犹太宗教领袖以“自称神的儿子 基督”的 亵渎罪名控告耶稣 [47]。犹太宗教领袖及民众将耶稣带往 犹太行省的 罗马总督 彼拉多的 总督宫殿英语 Herod's Palace (Jerusalem),说他煽动犹太人反 罗马皇帝,禁止民众纳税给他 [48],于是彼拉多多次审问他,但他答非所问令彼拉多查不出他有什么罪,并要释放他,犹太宗教领袖及民众仍要求把耶稣定罪,说他从加利利起就开始传道。彼拉多这才知道耶稣是加利利人,就把耶稣交给了当时正在耶路撒冷的加利利郡王 希律·安提帕斯,希律问了耶稣许多话,但耶稣却一言不发,希律只好把祂带回总督府 [49]。当时正值 逾越节,犹太地的总督按照犹太人习俗可释放一名囚犯。于是彼拉多给犹太人选择释放 巴拉巴还是耶稣,犹太人选了前者。祭司长和群众更威胁彼拉多如果他不释放巴拉巴他就不是 凯撒的朋友 [50],令彼拉多生怕犹太人被他们煽动而暴乱导致自己被 提比留·凯撒罢免,为了他的政治生涯,于是先命令 罗马士兵将他 鞭刑,然后判处 死刑,押往 各各他的刑场,在 十字架上将他 钉死,大约三个小时以后断气。这时遍地黑暗,圣殿里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象征着因为耶稣的死为人的罪付上了赎价,人与神之间的隔阂被除去 [51]。这是星期五,日后基督教以每年的这一天为 受难节,纪念耶稣受难。关于耶稣受难的意义,圣经上这么讲:

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罪的工价乃是死(罗马书3:23,6:23)

按照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基督一次被献,担当了多人的罪。(希伯来书9:27-28)

我们逾越节的羔羊基督,已经被杀献祭了。(哥林多前书5:7)

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马书5:8)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人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致灭亡,反得永生。 (约翰福音3:16)

耶稣受审、受难的时候,众门徒非常惊恐。虽然耶稣曾经多次向他们预言自己的受难,但他们并没有准备好。曾经夸口“就是必须和你同死,也总不能不认你”的彼得,在别人问他是不是耶稣门徒的时候,居然三次否认,正如耶稣 预言。耶稣受难的时候,他的门徒 约翰,他的母亲 马利亚和其他几位妇女在场,其他的门徒可能已经逃遁。

复活

[ 编辑]

因为星期五晚上犹太人 安息日已经开始,耶稣的尸体被暂时安放于各各他附近的一个墓室,准备安息日后 膏抹他的身体。犹太人的安息日(星期六)过后,第三天当跟随他的几位妇女拿香膏,要膏抹他的身体的时候,发现耶稣的身体已经不见了。有天使向她们宣告耶稣已经 复活。耶稣的复活日是星期日,日后基督教以每年的这一天为“ 复活节”,并以星期日代为安息日─称为“主日”。耶稣复活表明了将来所有信他的人也要这样复活,得享 永生。关于复活的意义,《 圣经》这么说:

基督已经从死里复活,成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死既是因一人而来,死人复活也是因一人而来。在 亚当里众人都死了;照样,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就在一霎时,眨眼之间,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因号筒要响,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我们也要改变。这必朽坏的总要变成不朽坏的;这必死的总要变成不死的;这必朽坏的既变成不朽坏的;这必死的既变成不死的;那时经上所记“死被得胜吞灭”的话就应验了。(哥林多前书15章20-22,52-54)

升天

[ 编辑]

耶稣从死里复活后,多次在门徒面前显现,有四十天之久,讲说神国的事,并把传福音的 大使命交托给他们:

耶稣进前来,对他们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马太福音28:18-20)

然后在一次与门徒聚集的时候,他就被取上升,有一朵云彩把他接去,有天使向门徒说:“这离开你们被接升天的耶稣,你们见他怎样往天上去,他还要怎样来。”他从此坐在父神的右边,为信他的人预备将来的去处。耶稣基督将要在 最后的审判的时候荣耀再来,所有的人都要复活,接受他的审判。信他的人有永生,不信的将要永远沉沦。

耶稣也赐下真理的 圣灵与信他的人同在,圣灵是保惠师,他为耶稣作见证,引导信徒明白一切的真理 [52],赐给他们各样属灵的恩赐 [53]

耶稣受难以后本来很消沉的门徒,在耶稣复活升天以后聚在一起,有上百人,恒切祷告,有十天之久,然后 五旬节的时候圣灵降下,他们得着能力,开始大胆传讲耶稣是基督的福音,一次就有三千人信主,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共用,信主的人天天增加。这是基督教 教会的开始。此后,犹太公会和官府迫害门徒, 司提反成为第一个殉道的基督徒。门徒暂时逃离耶路撒冷,同时也将福音传到四方。后来耶稣特别向一位本来迫害基督和基督徒的 保罗显现徒9:4-5,他成为向外邦人(就是非犹太人)传福音最重要的使徒。后来,犹太人继续信耶稣的人很少,但基督教在 罗马帝国的外邦人中间却渐渐传开,虽然经历了很多的迫害,但越发广传,在公元四世纪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末日再来

[ 编辑]

经过两千年的时间,世界末日是什么时候是个未知数,因为主耶稣说只有父知道。(马太福音24:36)到那日,就会派圣子大君王耶稣来作王千年公审判所有生者死者最后迎来新天地,带来没有仇恨没有眼泪没有失望等等的永远幸福,俗称末日时刻。

耶稣的家谱

[ 编辑]

耶稣的父亲 约瑟是 亚伯拉罕的后裔,在 马太福音第一章有所记载,由亚伯拉罕到约瑟一共有42代,但根据 路加福音第三章的记载,由亚伯拉罕到约瑟则只有36代,比较两个列表,除了代数不同,人物也不尽相同。关于这个差异,有两派说法,其一为 马太所述为 约瑟的世系, 路加所述为 马利亚的世系,另一说法为 马太所述为 约瑟的继承父 雅各伯的世系, 路加所述为 约瑟的生父赫里的世系,然而这几种说法都没有实质证据支持。 [54]

根据 马太福音的记载, 马利亚是在约瑟还未迎娶的情况下 怀孕的 [55],而且耶稣不是约瑟血统上的儿子 [56]。然而耶稣出生后第8天行了割礼,第40天由父母带到圣殿去献祭,可见他是约瑟承认的长子,是按照摩西律法继承家族产业最多的人,也是产业的合法继承人。

根据以赛亚书中以赛亚的预言,耶稣出于大卫的家族就是犹大部族。从路加福音中说约瑟带着马利亚去犹大的伯利恒登记户口可得知,新约认为他们属于犹大部族。因为大卫的父亲耶西就是住在犹大的 伯利恒。

以下是马太版本的耶稣族谱 [57] [58] [59]粗体表示重要人物):

亚当 塞特 以挪士 该南 玛勒列 雅列 以诺 玛土撒拉 拉麦 挪亚
挪亚 亚法撒 沙拉 希伯 法勒 拉吴 西鹿 拿鹤 他拉 亚伯兰
亚伯拉罕 [注 4] 以撒 雅各 犹大 法勒斯 希斯仑 亚兰 亚米拿达 拿顺 撒门 波阿斯 俄备得 耶西 大卫
大卫 所罗门 罗波安 亚比雅 亚撒 约沙法 约兰 乌西雅 约坦 亚哈斯 希西家 玛拿西 亚们 约西亚
约西亚 耶哥尼雅 撒拉铁 所罗巴伯 亚比玉 以利亚敬 亚所 撒督 亚金 以律 以利亚撒 马但 雅各 约瑟 耶稣

诞生年份

[ 编辑]
《牧羊人的敬拜》(Adoration of the Shepherds):耶稣诞生场景;人们与动物围绕着马利亚和新生的耶稣,他们受到光所包覆着。 杰拉德·范·洪索斯特英语 Gerard van Honthorst(Gerard van Honthorst)画作,1622年

关于耶稣出生的年份,圣经指出,耶稣的表兄 施洗者约翰是在罗马皇帝 提比留·凯撒在位第15年开始先知生涯的 [60]。提比留于公元14年9月15日登基 [61],因此他在位第15年应该是公元28年下半年至公元29年下半年。在那段期间,约翰开始向人传教;耶稣也展开他的服事职务,圣经记载当时耶稣“约有三十岁” [56])。

公历以 耶稣的出生为参照 [注 5]。6世纪时, 东罗马帝国为了修订 历法,以替代非常混乱的罗马历法,就请当时精通天文的僧侣建议一个更合理的 纪年标准。由于自 君士坦丁大帝以后, 罗马帝国举国改信 基督教,修士就决定改以耶稣出世的年份为新纪元一年。当时的修士就基于圣经上“耶稣被处决时约三十多岁”,就在耶稣处决那一年的年份减去三十,作为新纪元的元年。

以下为根据 新约圣经里各个篇章记载的各种线索:

屠杀婴儿前

[ 编辑]

《 马太福音》里, 马太提及过耶稣出生时, 希律王曾下令屠杀 犹太的新生婴儿,以免王位受到威胁。 希律王在公元前4年去世,所以耶稣应在公元前4年以前出生。

人口普查时

[ 编辑]

《路加福音》记载:“在那些日子(耶稣出生前), 凯撒·奥古斯都(又译:凯撒·奥古士督)颁布法令,要在世人所住的全地进行登记。(这是第一次登记,是 居里纽做 叙利亚施政官的时候进行的。)于是所有人都启程,各归各城去登记。”

有不少批评家认为路加福音中的记载张冠李戴。他们认为,这次人口调查和居里纽做施政官的时间,应该是公元6或7年。如果他们的看法没有错,路加的记载就值得质疑了。不过,这些批评家却忽略了几个重要的细节:

  • 首先,路加承认人口调查不仅一次。文中说“这是第一次登记。” [62]表明后来还有另一次人口调查。后来这次调查就是历史家约瑟夫斯所描述,在公元6年进行的那一次。
  • 在奥古斯都时代,虽然没有举行全国性人口普查的法律记录,但是有记录证明当时通过行政命令在许多地方举行人口调查。《 犹太古史XViii.42》记载:大约此时,“全体犹太人”宣誓效忠凯撒,可能就是反映这一次的人口普查。 [63]
  • 奥古斯都的手稿遗留了直接税与间接税的统计资料,最自然的解释是从人口调查来的。 [63]
  • 有些碑文证实,居里纽于公元前10~7年间在叙利亚担任罗马帝国的军职。 [63]

文献显示 叙利亚的人口调查每十四年举行一次 [63]。已知约瑟夫记载的那次人口普查在公元6年举行,加以综合以上历史线索,路加所记载的调查很可能于公元前7年举行,亦即耶稣于该年出生。

史学中的耶稣

[ 编辑]

耶稣他没有在世上留下任何的著作,所有关于耶稣的记录的创作时间均在其死亡后。公元一世纪非基督教记载中罗马学者 塔西佗的《 编年史》和犹太学者 约瑟夫斯的《犹太古史》中提到过耶稣,这被广泛视为耶稣历史真实性的证据 [64] [65] [66]。这也使得二个历史事实 [67] [68] [69]“几乎普遍获得认可”:施洗约翰帮耶稣施洗、耶稣被总督 彼拉多钉在十字架上 [70] [71]。主要争议是关于 福音书中耶稣生平的可信度,有些人认为,四个经典福音书都符合历史可靠性的五个标准;但也有人说福音书中没有什么历史可靠性 [72] [73] [74] [75] [76] [77]

旁证资料

[ 编辑]

谢拉皮翁家书

[ 编辑]

马拉·巴·谢拉皮翁是一位来自 叙利亚的 斯多葛派学者。他于公元73年后不久 [78] [79]写给儿子的信 [79]开头叙述 罗马人在战争中摧毁了他的城市并且俘虏了他,正文主旨是鼓励儿子追求智慧以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其中列举了三个受迫至死的智者: 苏格拉底、 毕达哥拉斯和“犹太人的贤君”,指出 犹太人在处死自己的贤君之后被撵出故土、四散流离,是为公正的报应;并认为这位“贤君”因着他本身所订定的“新律法”而(精神)不死(与之并列的其他二位:苏格拉底因 柏拉图而不死、毕达哥拉斯因 朱诺的雕像而不死) [80]。信里不直接称这位“犹太人的贤君”( INRI)为耶稣,可能是为了躲避囚禁他的罗马官长的耳目,以免被当作基督徒迫害 [80]。信的内容并未反映基督教教义,对耶稣的叙述也不像是引自福音书或其他基督教来源(例如称耶稣为智者而非神子、认为耶稣不死的是“新律法”而未提到复活等) [79] [81],许多重要学者认为马拉并非基督徒 [79] [81];作为教外观点,此信是对于耶稣历史性的重要参考 [78]

犹太古史

[ 编辑]

公元一世纪著名的犹太历史学家 约瑟夫斯在他的主要著作《犹太古史》中,耶稣的名字被提到了两处。

第一处在第18章3.3节:“就在这时,有一个名叫耶稣的智者,如我们说他是人不会对他冒犯的话;因为他做过很多奇妙的事,对他表示认同的人乐于奉他为师。他吸引了不少犹太人和 希利尼人,并被尊为基督。当 彼拉多因为我们同胞的领导者的鼓动而把他判处 十字架之刑,当初爱他的人并未有离弃他;因为他在受刑后的第三日复活,并在众人面前出现;就如神圣的先知最初所预言的,以及那与他相关的万千奇事。而基督徒一族,就是那班称他为基督的人,到现在还没有消失。”

这一段对耶稣记载的文字,被称为 弗拉维斯·约瑟夫斯的证词英语 Testimonium Flavianum(Testimonium Flavianum)。但是几乎所有的研究圣经的学者,都一致质疑这一段是后来基督徒更动后的结果。由于作者是为改信的犹太人,不可能直接宣称耶稣是弥赛亚并死而复活。而自从 阿拉伯文版的《 犹太古史》被发现后,一些学者(例如约翰·P·迈尔〔John P. Meier〕和戈柏〔Goldberg〕等)相信尽管整体上的记述是源自约瑟夫斯,但认同耶稣为“基督”这一点大概是基督徒后加,“复活”这一段则是引述,非描述。 [82]

而在20章中,“耶稣,人称基督,其兄名为詹姆斯”,史学界一般认为是约瑟夫斯对基督教最可信的记录。 [83]

书信

[ 编辑]

罗马帝国 比提尼亚行省在公元112年时的总督 小普林尼曾写信给当时的君主 图拉真,询问有关审讯和惩治基督徒时的程序 [84]。这封信的内容由 威廉·梅尔莫斯英语 William Melmoth(William Melmoth)在18世纪译成英语,并于1935年由 哈佛大学出版社集吉他的书信而出版的著作 Letters (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互联网档案馆)(中译:《书信》)的第二卷第十章96页中。信里提及基督徒“把基督当作神一样”。

编年史

[ 编辑]

公元115年, 罗马帝国 执政官、历史学家 科尔奈利乌斯·泰西塔斯在他的著作《 编年史》 [85]记载罗马皇帝 尼禄把 罗马大火的责任归咎于耶稣门徒的事时说:“尼禄(为了转移视线)把罪名强加在基督徒,一般被大众所憎恨的人群,并给他们各种各样的折磨。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基督徒,是源于基督,一个在皇帝 提比留在位时,被我们的一位 执政官 本丢·彼拉多得到了最严峻的处罚的人。在他受刑后,这个最难以控制的迷信,得以暂时受控,但后来又再次在祸端发源地 犹大行省流行,甚至连罗马本身都蔓延,在这个世上任何最隐闭的地方都可以找到基督徒的踪迹”。

罗马十二帝王传

[ 编辑]

内中提到:“由于犹太人在基督的鼓动下不断地制造事端,因此 克劳狄一世将他们驱离罗马。” [86]多数学者将这起事件推定为公元49-50年,很可能是 使徒行传18:2的平行记载 [87] [81]。然而苏维托尼乌斯误在文中以为当时基督还在世,使得这段记述的历史价值大大削弱 [88] [89]

塔木德

[ 编辑]

巴比伦 塔木德中出现的 耶书被认为指的就是基督教中的耶稣,该说法源自中世纪,现代学者对此有各种不同观点 [90]。部分当代学者认为这些段落指向基督教和基督徒描述的耶稣 [91],另外一部分学者认为这些段落是后世拉比添加的内容 [92] [93],塔木德学者 约翰·梅尔英语 Johann Maier (talmudic scholar)(Johann Maier)认为 米书拿和两个塔木德版本均没有记录耶稣 [94]

塔木德中关于耶稣的生活时间的描述是矛盾的,Sotah 47aSanhedrin 107中表示耶稣生活在 亚历山大·詹纳乌斯(Alexander Jannaeus)的统治时期(公元前103~前76年),但是Sanhedrin 43a中提到耶稣于公元200~500年之间被处死。

罗伯特·E·凡·福尔斯特英语 Robert E. Van Voorst(Robert E. Van Voorst)总结的各方观点如下(2000年):

  • 学者 约翰·梅尔英语 Johann Maier (talmudic scholar)(1978年), 约翰·P·迈尔英语 John P. Meier 雅各布·诺伊斯纳英语 Jacob Neusner(Jacob Neusner)站在同一边。Maier认为提到耶稣名字的Sanh. 43a 107b作为中世纪的修改版并无可信度可言 [95],其不过是对基督教救世主形象的耶稣的反应而已。反对使用现版塔木德作为耶稣历史真实性的证据的论据包括上下文的证据,比如年代上的不一致性。 巴特·叶尔曼和 Mark Allan Powell英语 Mark Allan Powell认为 塔木德的时间距离过于遥远(公元一世纪后数百年)无法作为关于耶稣生平的史料 [96] [97]
  • 另一边,学者 约瑟夫·克劳斯纳 (1925), R. Travers Herford英语 R. Travers Herford (1901), Bernhard Pick英语 Bernhard Pick (1887)反对认为 塔木德没有独立的历史价值的观点,认为塔木德至少保存了一些可信的历史记载 [98]。部分学者认为塔木德对耶稣的负面描述可以视为可信的历史依据,因为犹太教传统只是抹黑耶稣而从未否定其存在,因此可以据此推断耶稣生平 [99] [100] [101] [102] [103]

学界态度

[ 编辑]

有关对耶稣是否虚构人物的争论始于 启蒙时代,较早认为耶稣是虚构人物的学者,是十九世纪中叶的 德国历史学家 布鲁诺·鲍威尔。二十世纪初期,学者们开始质疑新约内有关耶稣的生平记载,最主要的工作是 阿尔伯特·史怀哲、 亚瑟·德鲁斯英语 Arthur Drews 约翰·罗伯特森英语 John M. Robertson做的。史怀哲在他的著作《历史性耶稣的谜团》(The Quest for the Historical Jesus)里更提出:“(圣经中描述的)拿撒勒人耶稣……从来都未存在过。” [104]五十年代以来,认为耶稣是虚构人物的研究者主要有Guy Fau、 Prosper Alfaric法语 Prosper Alfaric、W.B. Smith、 约翰·马可·阿列佐、 乔治·阿尔伯特·威尔斯英语 George Albert Wells 迈克尔·马丁英语 Michael Martin (philosopher)等人。其中, 伦敦大学的G. A. Wells和 波士顿大学的Michael Martin的研究最为引人注目。

现今几乎所有历史学者都同意耶稣确实存在于历史上 [105] [106] [107] [108]。罗马帝国前基督教时期产生许多抨击基督教的文章,诸多批评中独未见对于耶稣是否存在的任何质疑,也因此大部分学者仍然认为“耶稣的存在是由基督徒编造的”这一理论令人难以置信 [109] [110] [73],且一贯无法使多方学者信服 [111]。大部分的学者同意: 耶稣受洗于施洗约翰、与犹太教权威人士辩论、驱魔、召集男女信徒、设喻讲道、赴耶路撒冷最后被彼拉多处死 [112]

耶稣之墓

[ 编辑]

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传统上被认为是耶稣被钉死、入葬的地方。耶路撒冷的 花园墓地、 陶比奥古墓英语 Talpiot Tomb、克什米尔的 Roza Bal英语 Roza Bal、日本新郷村也有耶稣之墓的传说。 [113] [114] [115] [116] [117]纪录片《 失落的耶稣之墓英语 The Lost Tomb of Jesus》(The Lost Tomb of Jesus)的导演 辛卡‧杰科波维奇英语 Simcha Jacobovici及其宗教顾问 James Tabor英语 James Tabor认为陶比奥古墓是耶稣及其家族之墓 [118],著有 耶稣家族之墓一书,但是被考古学界质疑。 [119]2015年在动用过广泛的化学检测法之后,并与 詹姆士骨棺英语 James Ossuary作比对,以色列地质学家席姆伦(Arye Shimron)表示,他已肯定发现于1980年的陶比奥古墓属于耶稣、他的儿子及亲属。这项研究认定耶稣有结婚、生了孩子,而且肉身复活并没发生。 [120] [121]但也有一些学者持反对意见,认为当时犹太人没有姓,同名的极多 [122],而且无论是陶比奥古墓中的骨棺还是詹姆士骨棺,其上都有不准确因素,例如:“耶稣的骨棺”上面的名字也可以拼做其他名字 [123],而詹姆士骨棺上有明显篡改过的痕迹。

背景研究

[ 编辑]

透过对当时耶稣可能生存过的那段时间的历史知识,而去检查在新约中的耶稣记录,尤其对于在新约编写时期的历史知识,促使圣经学者重新演绎新约所纪录的众多情节。这些情节包括了 加里肋亚和 犹太省的分别, 法利赛人、 撒都该人、 艾赛尼人及 奋锐党之间的分别 [124],以及在罗马人占领期间,犹太社会里的各种矛盾。

福音书记载耶稣是 拿撒勒人,但“拿撒勒”这个字的意思却很模糊 [125]。耶稣其实亦是 法利赛人的一分子 [注 6]。在耶稣时代,法利赛人的学说有两个主流,分别是: 希列派及 煞买派。这两派对 离婚有不同的看法:希列派依照《 申命记》 第24章第1节的理由而认为男性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要求离婚,这种观点亦是当时犹太社会的主流思想。相反的,耶稣却赞同另一派煞买派对于离婚的严格要求 [129]。根据《 马尔谷福音》记载,当时有法利赛人试探耶稣,要求耶稣表明对休妻的立场,试图诱使他说出违反摩西律法的言论 [130]。现代的犹太 拉比 Jacob Neusner亦在他的著作中指出耶稣的教导在两派立场中倾向于煞买派 [131]。对于希列派有关 最大的诫命 [132]及 推己及人的原则 [133],耶稣亦有评论过。

有学者指耶稣应该是 艾赛尼人,一个在《 新约全书》没有提及过的犹太人派系。这种讲法,是基于把四福音书的内容与 死海古卷的内容比较,特别是四福音书与《 正义之师》及《 被扎的默西亚》的比较 [134] [135] [136]

新约中关于耶稣的 姓名和他的 头衔特别引人注目。根据大多数重要 历史学家的意见,耶稣很可能大部分时间都住在 加利利 [137] [138],他可能会说 亚兰语及 希伯来语 [139] [140] [141]

宗教观点

[ 编辑]

基督教中的耶稣

[ 编辑]

伊斯兰教中的耶稣

[ 编辑]
伊斯兰教耶稣(尔撒)的 山上宝训

在 伊斯兰教中,耶稣(尔撒)(阿拉伯语:عيسى‎)被认为是 真主的 使者,被派遣为其同族 以色列人之使者;并且带去一个新的经文——《 引支勒》。《 古兰经》被 穆斯林认为是 真主的最后启示,指出耶稣由处女 马利亚(麦尔彦)生出,这是由 真主(安拉)所指示的神迹。真主为了帮助耶稣,给了他行奇迹的权柄,这些都是真主所赐予的。按照《古兰经》经文:耶稣既没有被杀,也没有钉在 十字架上受辱,而是直接被真主佑助升上了 天堂。这使得耶稣成为唯一的一个由处女生出的先知,并且是唯有的三个没有经历死亡就被升至天堂的先知之一(另外两个为 以诺和 以利亚)。伊斯兰传统记载:他将于 世界末日回到 人间,但不是像基督徒所说进行 末日审判,而是以穆斯林身份恢复正统的伊斯兰教,并挫败 敌基督(假弥赛亚),执行真主的旨意。与 基督教不一样, 伊斯兰教认为耶稣不是 神,只是一个 圣人,耶稣教诲人们通过正直的方式来履行安拉的旨意。《 新约圣经》中提到耶稣是 神的儿子一事,耶稣从来不认同,是被迷信的 基督徒窜改的,伊斯兰教反对基督教所说耶稣是化身或圣子,更觉得 道成肉身根本更是无稽之谈,指出耶稣就像其他先知一样,是一个 凡夫俗子,但是他是 天选之人,以真主的使者身份传播 天启。《古兰经》记载真主严禁人类为其“创造同伴”,强调真主的神圣独一性。在《古兰经》中, 尔撒有很多尊称,如 弥赛亚( 基督),但它与 基督教中的概念有所不同。尔撒在伊斯兰教中作为和 穆罕默德一样领受 天命的先知,而同样得到所有的穆斯林尊重,在《 约翰福音》中尔撒预言的 保惠师即为穆罕默德,穆罕默德是继耶稣之后把中断了六百多年的 道统的复兴者和最后一位 先知。

耶稣与佛教

[ 编辑]

水徒行纪

[ 编辑]

耶稣曾经到 印度学佛一说,是根据 新世纪运动者Levi H. Dowling宣称他经由 超能力观看 阿卡西记录而写就的《 水徒行纪英语 The Aquarian Gospel of Jesus the Christ》,描述了耶稣十一岁到二十八岁期间的事情,宣称年方十一岁的耶稣当时经由 罗马帝国所属的 小亚细亚,途经 安息王朝的 波斯及甫统一的 贵霜帝国,然后抵达北 印度及 西藏等 修行地区,并在西藏 修行地里居住且 冥想约七年。尔后再经由波斯返抵 以色列,此事在圣经上毫无记载。然而一位 佛教人士-冯冯居士认为此书乃由耶稣的弟子- 彼得(天主教: 伯多禄)所写,但是在基督教义中是被认定为伪经的书籍。 [142]该书并被拍摄成 电影《 水徒行纪英语 The Aquarian Gospel of Jesus the Christ》。不过, 佛教传入 西藏是公元 四世纪时的事; 藏传佛教的兴盛与佛寺的建立,更是于公元 六世纪( 唐朝 文成公主时代)之后才有的事。该书称公元 一世纪时代的耶稣,能到当时根本还不存在的 西藏佛寺学佛,在时间上相当令人难以置信。提供:书中被怀疑是耶稣同一人之先知-“伊萨”曾到访过之佛寺名为法戒寺,位于喀什米尔拉达克邦,在四世纪并不属西藏版图,定性为藏传佛教之寺院是后来的事。因此可以说,这卷文字描述内容完全是不符历史事实的伪托著作。

诺托维奇论

[ 编辑]

俄国 贵族 记者 诺托维奇在1894年表示:在 喜马拉雅山脚下 拉达克的 赫米斯寺院里,亲自读到两卷 西藏经书,记载着耶稣在14岁时,随同商人来到印度地区学习6年,后来又到 尼泊尔继续学习佛法6年 [143]。但所称的两卷经书并未公诸于世。 [144]

移居印度说

[ 编辑]

另外有一说认为耶稣钉上 十字架后没有死去,后移居至印度,修习 佛法,后来在 克什米尔定居,并在 斯利那加去世 [145]。 科幻小说作者 保罗·大卫斯英语 Paul Davids便是采用了这个题材而制作了《 耶稣在印度》这部电影 [146]

耶稣与犹太教

[ 编辑]

相对基督徒认为耶稣是 救世主 基督, 犹太人并不承认耶稣是 弥赛亚,他们认为救世主还未降临,而耶稣不合犹太教相信的弥赛亚的特征。 [147]并认为基督徒是以合乎他们信仰的方式将《 塔纳赫》翻译为《 旧约圣经》。 [148]比如在 七十士译本中,希伯来语中的少女产子 [149],翻译时使用了希腊语中的词汇Παρθένος,意为处女,而基督教在翻译圣经时基本上沿用了这一说法。因此,犹太教不接受 基督徒的《 新约圣经》,而且还在等待弥赛亚的来临。

犹太教经典记载

[ 编辑]

虽然犹太教徒否认《 塔木德》记载过耶稣,即使是到现在还痛恨基督教的犹太人,在他们的经典《 塔木德‧ 密西拿》第四卷《 民事侵权卷》(Nezikin,推断应在第2世纪编纂)的 大议会书(Sanhedrin)第43a节提及过“罪犯耶稣”在 逾越节之前被“挂了起来”(处死) [150]

根据 犹太 拉比(古代犹太法学博士)所编纂的文献─《 塔木德经》中较晚期作品《 耶稣一生》的记载:耶稣又名耶稣·本·潘得拉(Yeshu Ben Pandera),他的母亲是 马利亚,他的父亲是 约瑟·本·潘得拉。在《塔木德经》中的耶稣是一位 巫师,他在埃及学到 黑魔法并有五个 门徒。最后他以使用 巫术的罪名被起诉,在 逾越节后四十天被 绞死。有学者认为Ben Pandera是扭转Ben Parthenos(童贞女子之子)而成的。然而《 死海古卷》与基督教缘起的专家詹姆斯.泰伯则认为“潘得拉”是当时确实存在且常在使用的名字。在他的著作《耶稣的真实王朝》有提到相关的论述和墓碑考古资料。在此书中詹姆斯.泰伯推测耶稣的生父很可能就是一名叫做约瑟·本·潘得拉的 罗马帝国士兵。 [151]

神道教

[ 编辑]

在 日本 青森县 新乡村流传着耶稣曾经来到这里,一直活到106岁。该地有两所古墓,被视为耶稣及其弟弟的墓地。每逢6月拜祭耶稣的基督祭,以日本传统 神道教仪式追悼耶稣。 [152]

摩尼教

[ 编辑]
在新疆 高昌发现的 摩尼教绘幡上的“ 夷数王者像”

在摩尼教的艺术作品中亦经常描绘耶稣的形像,比如于 高昌发现的10世纪摩尼教绘幡上的耶稣像,学者命名为“夷数王者像”,呈现出 西域艺术的特征;以及一幅 南宋时期绘制的绢画挂轴《 夷数佛帧》,出自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则是以 亚洲画风的耶稣像。

耶稣与道教

[ 编辑]

明代道教名著《 历代神仙通鉴》将耶稣纳入其神仙体系当中,见于卷九第二节“严子陵高屈光武,玛利亚贞产耶稣”。其文称:“远西国,人云去中国九万七千里……彼国初有童贞玛利亚,于辛酉岁(实汉元始元年),天神嘉俾厄尔恭报:‘天主特选尔为母。’已而果孕降生。母极喜敬,裹以常衣,置于马槽。群天神奏乐于空。后四十日,母抱献于圣师罢德肋 [注 7],取名耶稣。”反映了明朝时期道教广纳其他宗教并融合于自身的手法。

拜上帝教

[ 编辑]

在 太平天国的官方宗教 拜上帝会中,天王 洪秀全自认为天父 耶和华次子,其兄则为耶稣。西王 萧朝贵常以耶稣为名,通过“天兄下凡附体上身”发布命令。

潮汕地区信仰

[ 编辑]

潮汕人称耶稣为“番公”,与 大禹一起供奉在 惠来县 靖海镇的水仙庙中。 [153] [154]

注释

[ 编辑]
  1. ^ 约翰·保罗·梅尔英语 John P. Meier写道耶稣的出生年份大约是公元前7年或6年 [1] 卡尔·拉纳英语 Karl Rahner指出基督教学者们的共识大约是公元前4年 [2] 埃德·帕里什·桑德斯英语 E. P. Sanders也倾向于公元前4年的观点,并提到这是普遍共识 [3] 杰克·芬戈恩英语 Jack Finegan采用对早期基督教传统的研究来支持公元前3年或2年的观点 [4]
  2. ^ 基督教认为他于4月3日去世,同年4月5日复活。大多数学者估计公元30年或33年是耶稣的受难之年。 [5]
  3. ^ 如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教授 巴特·叶尔曼 [10] [11]
  4. ^ 亚伯兰后改名为 亚伯拉罕。
  5. ^ 在西方社会习惯以A.D.和B.C.来表示“公元”及“公元前”的时间。A.D.源自“神的年”的拉丁语缩写;B.C.来自“基督以前”(Before Christ)的英语缩写。
  6. ^ 根据 福音书《 塔木德》及其他犹太经典的比较 [126] [127] [128]
  7. ^ “ 圣父”的早期译文,译自Father。

参考文献

[ 编辑]

引用

[ 编辑]
  1. ^ Meier, John P. A Marginal Jew: The roots of the problem and the pers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1: 407. ISBN 978-0-300-14018-7. 
  2. ^ Rahner 2004,第732页.
  3. ^ Sanders 1993,第10–11页.
  4. ^ Finegan, Jack. Handbook of Biblical Chronology, rev. ed.. Hendrickson Publishers英语 Hendrickson Publishers. 1998: 319. ISBN 978-1-56563-143-4. 
  5. ^ Humphreys, Colin J.; Waddington, W.G. The Jewish Calendar, a Lunar Eclipse and the Date of Christ's Crucifixion (PDF). Tyndale Bulletin英语 Tyndale Bulletin. 1992, 43 (2): 340. (原始内容 存档 (PDF)于2018-09-30). 
  6. ^ 约前4年
  7. ^ 30年或33年
  8. ^ 吴昶兴. 眞常之道: 唐代基督教歷史與文獻研究. 基督教学术丛书/论著系列 11. 新北: 台湾基督教文艺出版社. 2015-05-29: p. 254. ISBN 978-986-61-3129-5. 在景教写本《 序听迷诗所经》中曾出现“移鼠”,《 一神论》出现“翳数”,皆为“耶稣”一名在唐代的汉译。 (繁体中文)
  9. ^ 《聖經》約翰福音第1章第10節 和合本. 他在世界,世界也是借着他造的,世界却不认识他。 
  10. ^ Ehrman, Bart. Forged: writing in the name of God – Why the Bible's Authors Are Not Who We Think They Are. HarperCollins. 2011: 285. ISBN 978-0-06-207863-6. 
  11. ^ Burridge, Richard A.; Gould, Graham. Jesus Now and Then.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2004: 34. ISBN 978-0-8028-0977-3. 
  12. ^ Powell, Mark Allan, 1953–. Jesus as a figure in history : how modern historians view the man from Galilee (1st ed.). Louisville, Ky.: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英语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1998. ISBN 0-664-25703-8. OCLC 39180965. 
  13. ^ Sanders, E.P. The historical figure of Jesus. New York: Penguin Books https://www.worldcat.org/oclc/698471832. 1996 [2023-09-23]. ISBN 978-0-14-192822-7. OCLC 698471832.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09-07).  缺少或|title=为空 ( 帮助)
  14. ^ Historical Jesus. English.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9-01-23). 
  15. ^ 汉语大词典 8. 上海辞书. : 655. 
  16. ^ Strong's Greek: 5547. Χριστός (Christos) -- the Anointed One, Messiah, Christ. biblehub.com. [2017-11-12].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5-03). 
  17. ^ 希伯来书9:28
  18. ^ 如利未记4:3,撒母耳记上2:35
  19. ^ 约翰福音6:35
  20. ^ 约8:12
  21. ^ 约10:11
  22. ^ 约10:7
  23. ^ 约14:6
  24. ^ 约11:25
  25. ^ 约15:1
  26. ^ 《 马可福音》 第2章第22节
  27. ^ 马可福音6:3:“这不是那木匠么?不是马利亚的儿子-雅各、约西、犹大、西门的长兄么?他妹妹们不也是在我们这里吗?他们就厌弃他。”,《 马太福音》 第13章第55节
  28. ^ 《 马可福音》 第6章第1-3节
  29. ^ 《 约翰福音》 第10章第36节
  30. ^ 《 约翰福音》 第10章第30节
  31. ^ 《 约翰福音》 第11章第26节
  32. ^ 《 约翰福音》 第14章第6节
  33. ^ 《 马太福音》 第4章第17节
  34. ^ 《 马可福音》 第1章第15节
  35. ^ 《 马可福音》 第12章第29-31节
  36. ^ 《 马太福音》 第13章第24-52节
  37. ^ 《 马太福音》 第7章第12节
  38. ^ 《 马太福音》 第5章第21-26,38-48节,《 马可福音》 第12章第29-31节
  39. ^ 《 马太福音》 第6章第19-33节
  40. ^ 《 马太福音》 第11章第25-29节
  41. ^ 《 路加福音》 第18章第16-17节
  42. ^ 42.0 42.1 《 马太福音》 第6章第1-17节
  43. ^ 《 马太福音》 第7章第1-7节
  44. ^ 《 路加福音》 第15章第3-32节,《 路加福音》 第18章第9-14节
  45. ^ 《 马太福音》 第15章第1-9节
  46. ^ 《 马太福音》 第26章第52节
  47. ^ 《 马太福音》 第26章第57-68节
  48. ^ 《 路加福音》 第23章第2节
  49. ^ 路23:6-12
  50. ^ 《 约翰福音》 第19章第12节
  51. ^ 《 希伯来书》 第10章第19-20节
  52. ^ 《 约翰福音》 第16章第1-15节
  53. ^ 《 哥林多前书》 第12章第1-11节
  54. ^ 《 新经全集/福音露稼传 (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互联网档案馆)》【注二】, 罗光集注。
  55. ^ 《 马太福音》 第1章第18节
  56. ^ 56.0 56.1 《 路加福音》 第3章第23节
  57. ^ 創世紀 五:1-32. bible.ccim.org. [2017-11-12].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2). 
  58. ^ 創世紀 十一:10-26. bible.ccim.org. [2017-11-12].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5). 
  59. ^ 馬太福音 一:1-16. bible.ccim.org. [2017-11-12].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1). 
  60. ^ 《 路加福音》 第3章第1,2节:凯撒提比留在位第十五年,本·彼拉多做犹地亚的总督,希律做加利利的分封王,希律的哥哥腓力做以土利亚和特拉可尼地区的分封王吕撒聂做亚比利尼的分封王,祭司长亚那和该亚法的日子,撒迦利亚的儿子约翰在旷野里,上帝有话晓谕他。
  61. ^ 塔西陀,《历史》
  62. ^ 《 使徒行传》 第5章第37节
  63. ^ 63.0 63.1 63.2 63.3 《丁道尔圣经注释》
  64. ^ Tuckett, Christopher. Sources and methods. Bockmuehl, Markus N. A. (编). Cambridge Companion to Jesu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3–4. 2001. ISBN 978-0-521-79678-1. All this does at least render highly implausible any far-fetched theories that even Jesus’ very existence was a Christian invention. The fact that Jesus existed, that he was crucified under Pontius Pilate (for whatever reason) and that he had a band of followers who continued to support his cause, seems to be part of the bedrock of historical tradition. If nothing else, the non-Christian evidence can provide us with certainty on that score. 
  65. ^ Blomberg 2009,第431–436页.
  66. ^ Van Voorst 2000,第39–53页.
  67. ^ Jesus of Nazareth by Paul Verhoeven (Apr 6, 2010) ISBN 978-1-58322-905-7 page 39
  68. ^ James Dunn states that these "two facts in the life of Jesus command almost universal assent" and "rank so high on the 'almost impossible to doubt or deny' scale of historical facts" that they are often the starting points for the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Jesus.
  69. ^ Jesus Remembered by James D. G. Dunn 2003 ISBN 978-0-8028-3931-2 page 339
  70. ^ Jesus Remembered by James D. G. Dunn 2003 ISBN 978-0-8028-3931-2 page 339 states of baptism and crucifixion that these "two facts in the life of Jesus command almost universal assent".
  71. ^ Crossan, John Dominic. Jesus: A Revolutionary Biography. HarperOne. 1995: 145. ISBN 0-06-061662-8. That he was crucified is as sure as anything historical can ever be, since both Josephus and Tacitus...agree with the Christian accounts on at least that basic fact. 
  72. ^ Craig Evans, "Life-of-Jesus Research and the Eclipse of Mythology," Theological Studies 54 (1993) p. 5.
  73. ^ 73.0 73.1 Jesus as a Figure in History: How Modern Historians View the Man from Galilee by Mark Allan Powell 1998 ISBN 978-0-664-25703-3 pages 168–173
  74. ^ Sanders, E. P. The Historical Figure of Jesus. Penguin. 1993. 
  75. ^ Charles H. Talbert, What Is a Gospel? The Genre of Canonical Gospels pg 42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77).
  76. ^ Fire of Mercy, Heart of the Word (Vol. II): Meditations 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tthew – Dr Erasmo Leiva-Merikakis, Ignatius Press, Introduction
  77. ^ Grant, Robert M.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Harper and Row, 1963). Religion-Online.org. ( 原始内容存档于21 June 2010). 
  78. ^ 78.0 78.1 The Cradle, the Cross, and the Crow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by Andreas J. Köstenberger, L. Scott Kellum 2009 ISBN 978-0-8054-4365-3 page 110
  79. ^ 79.0 79.1 79.2 79.3 Studying the Historical Jesus: Evaluations of the State of Current Research edited by Bruce Chilton, Craig A. Evans 1998 ISBN 978-90-04-11142-4 pages 455-457
  80. ^ 80.0 80.1 Jesus outside the New Testament: an introduction to the ancient evidence by Robert E. Van Voorst 2000 ISBN 978-0-8028-4368-5 pages 53-55
  81. ^ 81.0 81.1 81.2 Evidence of Greek Philosophical Concepts in the Writings of Ephrem the Syrian by Ute Possekel 1999 ISBN 978-90-429-0759-1 pages 29-30
  82. ^ 《约瑟夫著作精选》保罗·梅尔(Paul L.Maier) 著 ISBN 978-986-7077-43-1
  83. ^ Louis Feldman ( ISBN 978-90-04-08554-1 pages 55-57) states that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Josephus passage on James has been "almost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84. ^ p.176
  85. ^ 《编年史》第15章 互联网档案馆的 存档,存档日期2008-06-12., 阿德雷德大学 电子图书馆 互联网档案馆的 存档,存档日期2006-10-20.。
  86. ^ 原文:"Since the Jews constantly made disturbances at the instigation of Chrestus, he expelled them from Rome."
  87. ^ The Cradle, the Cross, and the Crow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by Andreas J. Köstenberger, L. Scott Kellum 2009 ISBN 978-0-8054-4365-3page 110
  88. ^ Jesus Remembered by James D. G. Dunn 2003 ISBN 978-0-8028-3931-2 pages 141-143
  89. ^ Robert E. Van Voorst, Jesus outside the New Testament: an introduction to the ancient evidence,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2000. pp 29-39
  90. ^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Jesus p220 Delbert Burkett - 2010 "That is to say, varying presuppositions as to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ancient rabbis were preoccupied with Jesus and Christianity can easily predetermine which texts might be identified and interpreted as having him in mind."
  91. ^ Robert E. Van Voorst. Jesus outside the New Testament. 2000 ISBN 978-0-8028-4368-5. p. 124. "This is likely an inference from the Talmud and other Jewish usage, where Jesus is called Yeshu, and other Jews with the same name are called by the fuller name Yehoshua, "Joshua""
  92. ^ Meier, John P. The Roots of the Problem and the Person ( Convenience link). A marginal Jew: rethinking the historical Jesus 1. Anchor Bible Series. 1991: 98 [August 3, 2011]. ISBN 978-0-385-26425-9. LCCN 91010538. OCLC 316164636.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10-13). While not accepting the full, radical approach of Maier, I think we can agree with him on one basic point: in the earliest rabbinic sources, there is no clear or even probable reference to Jesus of Nazareth. Furthermore, I favor the view that, when we do finally find such references in later rabbinic literature, they are most probably reactions to Christian claims, oral or written. 
  93. ^ Theissen, Gerd; Merz, Annette. The Historical Jesus: A Comprehensive Guide. Minneapolis: Augsburg Fortress. 1998: 74–76. ISBN 978-0-8006-3122-2. LCCN 98016181. OCLC 38590348. 
  94. ^ Johann Maier, Jesus von Nazareth in der talmudischen Uberlieferung (Ertrage der Forschung 82; Darmstadt: 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 1978)
  95. ^ Van Voorst 2000 - see also Thiessen and Merz mention Gustaf Dalman (1893), Johann Maier (1978), and Thoma (1990) in favour of this conclusion.* Theissen, Gerd and Annette Merz. The historical Jesus: a comprehensive guide. Fortress Press. 1998. translated from German (1996 edition). p. 74-76. *See also Jeffrey Rubenstein, Rabbinic Stories (The Classics of Western Spirituality) New York: The Paulist Press, 2002 & Daniel Boyarin, Dying for God: Martyrdom and the Making of Christianity and Judais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96. ^ Jesus: Apocalyptic Prophet of the New Millennium by Bart Ehrman 2001 ISBN 978-0-19-512474-3 page 63
  97. ^ Jesus as a Figure in History: How Modern Historians View the Man from Galilee by Mark Allan Powell (Nov 1, 1998) ISBN 978-0-664-25703-3 page 34
  98. ^ Theissen p 75: "[some authors conclude that the Talmud's passages] have no independent historical value. In contrast to this, other authors, e.g. Klausner, believe that they can discover at least some old and historically reliable traditions in the Talmud". Theissen cites Klausner, Jesus of Nazareth, pp 18–46
  99. ^ Kostenberger, Andreas J.; Kellum, L. Scott; Quarles, Charles L. (2009). The Cradle, the Cross, and the Crow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ISBN 978-0-8054-4365-3. pages 107-109
  100. ^ Robert E. Van Voorst, Jesus outside the New Testament: an introduction to the ancient evidence,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2000. pp 111–120
  101. ^ Norman Perrin, The New Testament, an introduction: proclamation and parenesis, myth and history,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2. pp 407–408
  102. ^ R. Travers Herford, Christianity in Talmud and Midrash, KTAV Publishing House Inc, 2007. pp 35–96
  103. ^ C. H. Dodd, Historical Tradition in the Fourth Gospe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pp 303–305
  104. ^ p.75
  105. ^ In a 2011 review of the state of modern scholarship, Bart Ehrman (now a secular agnostic who was formerly Evangelical) wrote: "He certainly existed, as virtually every competent scholar of antiquity, Christian or non-Christian, agrees" B. Ehrman, 2011 Forged : writing in the name of God ISBN 978-0-06-207863-6. page 285
  106. ^ Robert M. Price (a Christian atheist who denies the existence of Jesus) agrees that this perspective runs against the views of the majority of scholars: Robert M. Price "Jesus at the Vanishing Point" in The Historical Jesus: Five Views edited by James K. Beilby & Paul Rhodes Eddy, 2009 InterVarsity, ISBN 978-0-281-06329-1 page 61
  107. ^ Michael Grant (a classicist) states that "In recent years, 'no serious scholar has ventured to postulate the non historicity of Jesus' or at any rate very few, and they have not succeeded in disposing of the much stronger, indeed very abundant, evidence to the contrary." in Jesus: An Historian's Review of the Gospels by Micjhael Grant 2004 ISBN 978-1-898799-88-7 page 200
  108. ^ Richard A. Burridge states: "There are those who argue that Jesus is a figment of the Church’s imagination, that there never was a Jesus at all. I have to say that I do not know any respectable critical scholar who says that any more." in Jesus Now and Then by Richard A. Burridge and Graham Gould (Apr 1, 2004) ISBN 978-0-8028-0977-3 page 34
  109. ^ Christopher M. Tuckett I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Jesus edited by Markus N. A. Bockmuehl 2001 ISBN 978-0-521-79678-1 pages 122-126
  110. ^ Amy-Jill Levine in the The Historical Jesus in Context edited by Amy-Jill Levine et al. 2006 Princeton Univ Press ISBN 978-0-691-00992-6 pages 1-2
  111. ^ Robert E. Van Voorst Jesus Outside the New Testament: An Introduction to the Ancient Evidence Eerdmans Publishing, 2000. ISBN 978-0-8028-4368-5 page 16 states: "biblical scholars and classical historians regard theories of non-existence of Jesus as effectively refuted"
  112. ^ Amy-Jill Levine in The Historical Jesus in Context edited by Amy-Jill Levine et al. Princeton Univ Press ISBN 978-0-691-00992-6 page 4: ""There is a consensus of sorts on a basic outline of Jesus' life. Most scholars agree that Jesus was baptized by John, debated with fellow Jews on how best to live according to God's will, engaged in healings and exorcisms, taught in parables, gathered male and female followers in Galilee, went to Jerusalem, and was crucified by Roman soldiers during the governorship of Pontius Pilate"
  113. ^ Christians And The Holy Places - The Myth Of Jewish-Christian Origins, Joan E. Taylor, Clarendon Pres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114. ^ Bargil Pixner, Wege des Messias und Stätten der Urkirche, Giessen/Basel 1991, p. 275. English edition (2010): Paths of the Messaiah. Ignatius Press: San Francisco, p.
  115. ^ "Inscribed Ossuaries: Personal names, statistics, and laboratory tests" C Rollston - Near Eastern Archaeology, 2006
  116. ^ Miller, Sam. Tourists flock to 'Jesus's tomb' in Kashmir. BBC. 27 March 2010 [27 November 2010].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9-01-07). 
  117. ^ The Japanese Jesus Trail. BBC. September 9, 2006 [2006-12-13].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2-06-19). 
  118. ^ The Lost Tomb of Jesus
  119. ^ Goodacre, Mark. Duke University Religion Department: The Talpiot Tomb Controversy Revisited. Duke University Religion Department. 2008-01-21 [2017-11-12].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4-01). 
  120. ^ 科學家:實驗證耶穌家族墓無誤. 中时电子报. 2015-04-08 [2017-11-17].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4-01) (中文(台湾)). 
  121. ^ 係金A!以色列科學家證實 陶比奧古墓就是耶穌家的!. ETtoday新闻云. 2015-04-08 [2017-11-17].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4-01) (中文(台湾)). 
  122. ^ Witherington, Ben. The Jesus Tomb? 'Titanic' Talpiot Tomb Theory Sunk from the Start. 2007-02-26 [2007-02-28].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7-03-03). 
  123. ^ <name="heiser">Heiser, Michael. Evidence Real and Imagined: Thinking Clearly About the "Jesus Family Tomb" (PDF): 9–13. [2007-06-08]. (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4-13). 
  124. ^ For a comparison of the Jesus movement to the Zealots, see S.G.F Brandon, Jesus and the Zealots: a study of the political factor in primitive Christianity,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67) ISBN 978-0-684-31010-7
  125. ^ For a general comparison of Jesus' teachings to other schools of first century Judaism, see John P. Meier, Companions and Competitors (A Marginal Jew: Rethinking the Historical Jesus, Volume 3) Anchor Bible, 2001. ISBN 978-0-385-46993-7.
  126. ^ Sanders, E. P. Jesus and Judaism, Fortress Press, 1987. ISBN 978-0-8006-2061-5.
  127. ^ Maccoby, Hyam Jesus the Pharisee, Scm Press, 2003. ISBN 978-0-334-02914-4.
  128. ^ Falk, Harvey Jesus the Pharisee: A New Look at the Jewishness of Jesus, Wipf & Stock Publishers (2003). ISBN 978-1-59244-313-0.
  129. ^ 杰夫·哈里逊 著, 林中义 译,(2000年), 结婚、离婚及独身 (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互联网档案馆),《 直到地极》网站。
  130. ^ 《 马可福音》 第10章第1-12节
  131. ^ Neusner, Jacob A Rabbi Talks With Jesus,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000. ISBN 978-0-7735-2046-2.
  132. ^ 《 马可福音》 第12章第28-34节
  133. ^ 《 马太福音》 第7章第12节
  134. ^ Eisenman, Robert James the Brother of Jesus: The Key to Unlocking the Secrets of Early Christianity and the Dead Sea Scrolls, Penguin (Non-Classics), 1998. ISBN 978-0-14-025773-1
  135. ^ Stegemann, Hartmut The Library of Qumran: On the Essenes, Qumran, John the Baptist, and Jesus. Grand Rapids MI, 1998.
  136. ^ Broshi, Magen, "What Jesus Learned from the Essenes," Biblical Archaeology Review, 30:1, pp. 32–37, 64.
  137. ^ The Historical Jesus in Recent Research edited by James D. G. Dunn and Scot McKnight 2006 ISBN 978-1-57506-100-9. p. 303.
  138. ^ Who Is Jesus? by John Dominic Crossan, Richard G. Watts, 1999. ISBN 978-0-664-25842-9. pp. 28-29.
  139. ^ Barr, James. Which language did Jesus speak? ? some remarks of a Semitist. Bulletin of the John Rylands Library. 1970;53(1):9-29. 1970 [2022-08-08].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7-07-02). 
  140. ^ Handbook to exegesis of the New Testament by Stanley E. Porter 1997 ISBN 978-90-04-09921-0 pages 110-112
  141. ^ Discovering the language of Jesus by Douglas Hamp, 2005. ISBN 978-1-59751-017-2. pp. 3-4.
  142. ^ 耶稣12岁以后到西藏修行,子虚乌有. 博讯新闻. 2007-06-25 [2017-11-12].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4-01). 
  143. ^ Inc., Internet Innovations,. The Lost Years of Jesus: The Life of Saint Issa - Notovitch. reluctant-messenger.com. [2017-11-12].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6). 
  144. ^ Goodspeed, Edgar J. Famous Biblical Hoaxes or, Modern Apocrypha. Grand Rapids, Michigan: Baker Book House. 1956 [2011-06-24].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06-26). . See also [1] (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互联网档案馆)
  145. ^ 專家聲稱:耶穌曾印度學佛 死於克什米爾 亞洲時報. [2009-05-14].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3-20). 
  146. ^ Jesus in India 電影官網. [2009-05-17].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7-07-29). 
  147. ^ 犹太(尤太)不信基督教.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2) (中文). 
  148. ^ 為什麼猶太人不信耶穌 (PDF). (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7-11) (中文). 
  149. ^ 以赛亚书7章14节
  150. ^ Come and Hear: Sanhedrin 43. [2007-10-27].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3-20). 
  151. ^ 铁证待判第五章11C 互联网档案馆的 存档,存档日期2008-06-03.阅于2009/09/21
  152. ^ 瀛事大搜查﹕耶穌日本終老?. 明报. 2010-05-25 [2010-05-25].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4). 
  153. ^ 寻找“番公”——耶稣先来了. [2024-01-23].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4-01-23). 
  154. ^ 洪泽鑫. 广东省"番公崇拜"现象出现的经济根源. 商情. 2016, (第028期) [2024-01-29].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4-01-29). 
  • ^ 保罗·约翰逊: A History of the Jews (1987), p. 144.
  • ^ 圣经 福音书, BibleGateway.co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互联网档案馆).
  • ^ Daniel Gaztambide (2005), "So Sayeth The Lord... According to Who?".
  • ^ Stephen Voorwinde, "The formation of the New Testament" (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互联网档案馆), Patornet. Accessed October 25, 2005.
  • ^ F. F. Bruce, New Testament Documents: Are they reliable?, "Chapter 3: The Canon of the New Testament" (June, 1982), ISBN 978-0-87784-691-8, Inter-Varsity Press.
  • ^ Coey Keating (December 11, 2005), "Criteria for development of the New Testament canon in the first four centuries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互联网档案馆), 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
  • ^ Bruce Metzger (1987), The New Testament Canon, page 254.
  • ^ Josh McDowell (1992), "Evidence for the Resurrection" (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互联网档案馆).
  • ^ F. F. Bruce (1959), "THE NEW TESTAMENT DOCUMENTS Are they Reliable?" (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互联网档案馆).
  • ^ Gary Habermas (2001), "Why I Believe The New Testament Is Historically Reliable" (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互联网档案馆).
  • ^ John Robinson

来源

[ 编辑]
  • McDowell, J. 《 铁证待判》(Evidence that Demands a Verdict)
  • Jeffery Jay Lowder (editor). 《让陪审团判决“铁证”》(The Jury Is In, The Ruling on McDowell's "Evidence")
  • Gordon B. Hazen. 《裁决Josh McDowell》(A Verdict on Josh McDowell)
  • 蔡哲民 (2003). 蔡哲民回复《耶稣的历史真实性问题》.
  • Cohen, Shaye J.D. (1988). From the Maccabees to the Mishnah ISBN 978-0-664-25017-1
  • Cohen, Shaye J.D. The Beginnings of Jewishness: Boundaries, Varieties, Uncertainties 2001 ISBN 978-0-520-22693-7
  • Crossan, John Dominic 1991 The Historical Jesus: The Life of a Mediterranean Jewish Peasant, ISBN 978-0-06-061629-8
  • Ehrman, Bart. The New Testament: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Early Christian Writings, ISBN 978-0-19-515462-7
  • Fredriksen, Paula. Jesus of Nazareth, King of the Jews: A Jewish Life and the Emergence of Christianity ISBN 978-0-679-76746-6
  • Fredriksen, Paula 1988 From Jesus to Christ ISBN 978-0-300-04864-3
  • Olsson, Suzanne 2019 Jesus in Kashmir The Lost Tomb Gateway Books ISBN 978-0-57-849626-9
  • Sanders, E.P. The historical figure of Jesus, Penguin, 1996, ISBN 978-0-14-014499-4
  • Sanders, E.P. Jesus and Judaism, Fortress Press, 1987, ISBN 978-0-8006-2061-5
  • Vermes, G. Jesus the Jew: A Historian's Reading of the Gospels ISBN 978-0-8006-1443-0
  • Vermes, G., The Religion of Jesus the Jew ISBN 978-0-8006-2797-3
  • Vermes, G., Jesus in his Jewish context ISBN 978-0-8006-3623-4

外部链接

[ 编辑]
  • 维基语录上 有关zh:耶稣的语录

参见

[ 编辑]
  • 公元纪年和 公历(显示耶稣生日怎样影响当前的历法)
  • INRI
  • 拿撒勒人
  • 圣经
  • 约瑟·本·潘得拉
  • 耶稣一生
  • 关于耶稣的书目
  • 耶稣站: 西班牙 巴伦西亚一个以耶稣命名的 地铁车站。
耶稣和历史
  • 耶稣历史
  • 使徒传统
  • 耶稣的家谱
  • 耶稣圣心
耶稣生活的环境
  • 耶稣当代的社会背景
  • 耶稣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 耶稣的种族
新约中的耶稣
  • 耶稣的神迹
  • 耶稣的复活
  • 登山宝训
关于耶稣的观点
  • 对耶稣的宗教观点
  • 保罗的基督教
  • 新约外传, 基督教神话, 民间基督教包括圣经外关于耶稣的很多故事
  • 基督弟兄会—一个不支持 三位一体论的特殊群体,于19世纪发起
  • 对耶稣的批评
相关主题
  • 主要宗教创始人列表
  • 被神化的人列表
  • 耶书
  • 耶书亚
  • 圣杯
  • 荆棘冠
  • 真十字架
  • 命运之矛
  • 都灵裹尸布
检索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耶稣&oldid=84172162”

玻璃钢生产厂家开封玻璃钢雕塑设计珠海玻璃钢卡通雕塑摆件商场天井森系美陈高淳商场美陈布置淮南人物玻璃钢雕塑青岛小品系列玻璃钢雕塑揭阳玻璃钢起舞人物雕塑商丘玻璃钢浮雕雕塑设计厂家玻璃钢花盆经济实惠江门玻璃钢景观雕塑材料沈阳水果玻璃钢雕塑造型贴金金昌仿真人物玻璃钢雕塑设计菏泽不锈钢仿古玻璃钢雕塑门头沟商场美陈装饰方案太原景观玻璃钢雕塑定做玻璃钢雕塑室内装修佛山玻璃钢革命人物雕塑天津景区玻璃钢雕塑生产厂家成都创意玻璃钢雕塑设计玻璃钢雕塑制品工程玻璃钢雕塑 武松杀嫂合肥玻璃钢主题雕塑工厂广州玻璃钢雕塑仿真水果雕塑沈阳玻璃钢人物雕塑厂家天水玻璃钢动物雕塑定做贵州商场美陈雕塑上海大型主题商场美陈售价江都玻璃钢造型雕塑荆门小品系列玻璃钢雕塑价格汉南区商场美陈制作最新报价香港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让美丽中国“从细节出发”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汪小菲曝离婚始末遭遇山火的松茸之乡雅江山火三名扑火人员牺牲系谣言何赛飞追着代拍打萧美琴窜访捷克 外交部回应卫健委通报少年有偿捐血浆16次猝死手机成瘾是影响睡眠质量重要因素高校汽车撞人致3死16伤 司机系学生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正式揭幕中国拥有亿元资产的家庭达13.3万户周杰伦一审败诉网易男孩8年未见母亲被告知被遗忘许家印被限制高消费饲养员用铁锨驱打大熊猫被辞退男子被猫抓伤后确诊“猫抓病”特朗普无法缴纳4.54亿美元罚金倪萍分享减重40斤方法联合利华开始重组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杨倩无缘巴黎奥运“重生之我在北大当嫡校长”黑马情侣提车了专访95后高颜值猪保姆考生莫言也上北大硕士复试名单了网友洛杉矶偶遇贾玲专家建议不必谈骨泥色变沉迷短剧的人就像掉进了杀猪盘奥巴马现身唐宁街 黑色着装引猜测七年后宇文玥被薅头发捞上岸事业单位女子向同事水杯投不明物质凯特王妃现身!外出购物视频曝光河南驻马店通报西平中学跳楼事件王树国卸任西安交大校长 师生送别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男子被流浪猫绊倒 投喂者赔24万房客欠租失踪 房东直发愁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回应蜉蝣大爆发钱人豪晒法院裁定实锤抄袭外国人感慨凌晨的中国很安全胖东来员工每周单休无小长假白宫:哈马斯三号人物被杀测试车高速逃费 小米:已补缴老人退休金被冒领16年 金额超20万

玻璃钢生产厂家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