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面全典》 | 第一部分 重庆小面的特点 因人、因物、因地而宜的重庆小面

重庆小面在经过了岁月磨砺和社会变迁的洗礼之后,其地方风味厚重,麻辣咸鲜醇正,鲜香浓郁突出,臊子特色鲜明,逐步形成了因人、因物、因地而宜的特点。

重庆小面在经过了岁月磨砺和社会变迁的洗礼之后,其地方风味厚重,麻辣咸鲜醇正,鲜香浓郁突出,臊子特色鲜明,逐步形成了因人、因物、因地而宜的特点。

一碗小面上桌,热气扑面而来,花椒和葱花香气盈鼻。下筷将面条拌匀,油辣子的燥烈、芝麻酱的醇厚、熟猪油的润泽合而为一,面条还未入口,客人已经食指大动,胃口大开。挑起裹上红油的面条尝上一口,碗底酱油的醇香、面条劲道的碱香,以及花生碎爽口的酥香裹挟而来,麻与辣,咸与鲜共同作用,最后用一碗面汤熨出满腹暖意,心头宽展,令人连呼“巴适”。

在重庆小面的众多品种中,最有影响力,“点击率”最高,最能代表重庆小面的非麻辣小面莫属。

重庆麻辣小面,有“八香、四辣、三鲜、二咸、一麻”,有食客赞曰:“八香过海聚芬芳,四辣临门皆欢喜,三鲜及第榜有名,二咸相会定终身,一麻绝尘天下奇。”

在“八香、四辣、三鲜、二咸、一麻”特色的基础之上,风味迥异的小面臊子使重庆小面的特色更加凸显。

在这些小面臊子中,有咸鲜味型的红烧肉、榨菜肉丝、番茄肉丸、水滑肝片、鸡蛋咸菜、红烧肚条、兼善三鲜、炖鸡等;有家常味型的回锅肉、红烧牛肉、泡椒鸡杂、泡椒腰花、粉蒸格格等;有麻辣味型的辣子鸡、姜鸭、麻辣牛肚等;有酱香味型的杂酱、尖椒肉臊等;有煳辣味型的煳辣血旺、炝锅鳝鱼等;有五香味型的卤肉、卤猪耳、辣卤蹄花等。

八香:花椒面、小葱、煳辣壳、芝麻酱、熟猪油、酱油、碱面、花生碎。

四辣:红油辣子、大蒜、老姜、小葱。

三鲜:筒骨汤、酱油、味精(鸡精)。

二咸:酱油、榨菜(芽菜、咸菜)。

一麻:花椒面(花椒油)。

吃重庆小面,讲究因人、因物、因地而宜。

因人而宜,体现在客人入店和小面师傅相互间打的“响片”(招呼)中,客人要宽面还是细面,要清汤或是红汤、带汤或“干溜”,要什么臊子、加不加蛋……几句话说个分明,按需定制。

因物而宜,首先体现在时蔬(又叫青)的使用上。如春天的“青”选择豌豆苗、莴笋尖、软浆叶(木耳菜)等;夏天的“青”选择蕹菜(空心菜)、水白菜等;秋季的“青”选择油麦菜、小白菜等;冬季的“青”选择菠菜、莴笋尖等。除此之外,小面店不同,煮面的师傅不同,所使用的配料也不同,如将花生碎改为油酥豌豆或油酥黄豆,将葱花改用韭菜末,或使用葱花、韭菜末各一半,又或将榨菜粒改为芽菜粒或咸菜粒。

其次,因物而宜还表现在对原料品质的控制上。比如,辣椒要选色棕红、皮层厚、干燥、辣度符合要求的;花椒要选用开口、无籽、麻味醇正、香气浓郁的。制作臊子时,选择泡椒、泡姜要选取入坛泡制一年以上、味道醇厚的使用;红烧牛肉一定要选牛腹肋或牛腱子肉制作;杂酱一定要选猪前夹眉毛肉制作;肥肠一定要选当天宰杀猪的新鲜大肠制作;豌豆一定要选颗粒均匀、无虫蛀、色浅黄的豌豆制作,等等。正是注重了对原材料的把关,才使重庆小面数十年来魅力依旧。

此外,因物而宜还体现在油脂的使用上。重庆小面为增加成品的香润口感,常用熟猪油作为底油。熟猪油熬好冷却后会凝固发硬,师傅煮面打佐料时,会舀上一小坨猪油扣在碗边。这种做法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最为常见,有些食客甚至非得看到这坨猪油才安心,认为这表示该店的食材货真价实。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也有所改变,不再喜油腻。这一勺白生生的猪油,在夏季天热时尚且容易融化,但在其他三个季节,特别是冬季,面汤和面条的温度不能将猪油完全焐化。食客见到未融化的猪油,会觉得发腻,而且未融化的猪油香气也不足,达不到最佳的味觉效果。于是,有的小面店家就在每天开店前,将猪油熬化,然后加入用姜片、葱节炼制过的菜籽油,制成混合油,用作小面底油。这种油,在动物油脂的香气之外还增加了植物油脂的香气,并且不再凝固,可谓一举两得。

重庆小面的因地而宜主要体现在重庆各地区不同的面条口味上。民谚有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虽然同属重庆辖区,但各地也有其自己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特色,这也表现在面条的口味上,如荣昌的铺盖面,奉节、涪陵的挞挞面,城口的格格面和腊炕面,垫江、梁平的月母子面,石柱的蚕豆面,丰都的烧椒面等。

其次,因地而宜还体现在各地不同的小面臊子上,如万州地区的杂酱臊子,除了甜酱,还加入了豆瓣酱;江津地区的杂酱臊子除了肉末以外,还加入了当地的老咸菜末和豆腐干末等。

此外,重庆各地区小面调料的细微变化也体现着因地而宜,如开州、万州地区的小面调料中,加入了山胡椒油等当地特产,使其与周边区县的小面口味相区别,更加具有特色。

碗中山川,一面如画。世人评价重庆小面,说它名字里有“小”,却能量很大,“小”中有乾坤,“小”中有魅力。正是重庆小面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它能从故乡走向四方,闻名华夏。